由于“应该表现出的自己”而失去自我
时间: 2019-09-19浏览次数:
不准感受你自己的感受!只允许感觉我的感受! 这个句子出自葛丁所写的关于沟通分析 的书。看来似乎有不少父母在无意识中,都会逼迫小孩。 状况更严重的父母甚至会要求孩子:去
“不准感受你自己的感受!只允许感觉我的感受!” 这个句子出自葛丁所写的关于沟通分析 的书。看来似乎有不少父母在无意识中,都会逼迫小孩。
状况更严重的父母甚至会要求孩子:“去感受我的渴 求!”所谓“听话的乖孩子”会对这样的父母宣誓自己的忠 诚与顺从。
乖巧的孩子在所处的世界里,处处都感受到威胁,好 比有一群未知的恐怖动物围绕在身边。这些孩子为了保护
自己,对他人的欲望感受会变得敏感,同时还会试着响应 对方的期望。他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这个危险世界中 保护自己。
罗洛,梅说过:“依循着父母期望过活,是获得父母赞 赏与赞美的方法,也是一种让自己保持在‘父母亲掌上明 珠’
这样的孩子从未出过任何问题,循规蹈矩到不可思议的 程度,无懈可击得令人吃惊。他们害怕被人视为自私自利的 孩子,也担忧被当成坏孩子,所以总是努力压抑住内心的愤 怒,根本无法明确地表现自我的主张。从这个层面来说,百 依百顺的乖孩子,其实具有精神官能症的倾向。
他们的心里“应该表现出的自己”就会领先“真实的 自己”。于是,他们原本用来实现自我的机会,便沦为扮演 着“应该表现出的自己”,结果白白牺牲掉展现真实自我 的人生。
孩子因此没了 “活着的喜悦”,陷入丧失自我的窘境。 一个人失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就是“没了自我的
人”。
一味遵循父母的期待,活到后来这个人都搞不清楚自己 的人生该为什么而活,甚至无法体会到内心所涌出的感受。 这种模式跟前述的“不要做自己”属于同样的信号,在现实 生活中经常出现。
罗洛,梅在前述的著作中,介绍过有关同性恋的临床案 例。主角是六个兄弟姊妹里的幺儿,前面有四个哥哥,还曾 经有过姐姐。然而,这个姐姐早夭,于是他的母亲把这个小 儿子当成女儿般来疼爱,给他穿上女孩子的衣服,而他后来 也自行发展出女性化倾向的兴趣。
男子在母亲的期待下扮演起女孩的角色,通过扮演少女 来获得母亲的宠爱。倘若他表现出类似男孩的举止,母亲 就会想起失去女儿的悲痛,如此一来他等于违背了母亲的期 待。男子所做的一切,可说是为了实现母亲期待,违背了真 实的自己。
父母眼中的“自我任务”,也就是他必须遵从这个
灌输在体内、持续存在的印象过日子。否则,这个人将
完全失去头绪:不明白自己支持的是什么,搞不清楚自 己该相信什么,并且也无法明白,自己本身的力量究竟 是什么。(出自《重整消逝的自我》)
简言之,如果一个孩子扮演起父母所期待的角色,将会 丧失自我。当扮演父母所期待的角色背叛了真实自我,便会 如此。
在这种状况下,很容易把信息解读成“你不准做自 己”,而情绪不够成熟的父母经常会传递出这样的信息。
举例来说,当孩子成长到相当的年龄,心理不安的父母 会不希望孩子在心理上“断奶”独立。孩子就只得违背想自 立的意愿,永远当母亲的“宝贝”。而原因就是,当他接受 扮演无法自立的懦弱孩子,就可以讨父母欢心。把父母的喜 爱或称赞看得比什么都还令他开心的孩子,将永远只能扮演 父母所期待的角色。